“一年来,北区政协委员在加快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生态宜居北区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履职答卷。”
“提质增效一年来,政协委员的归属感、荣誉感明显增强!”
一年来,北区政协由注重“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产生了什么效果”转变,注重从“规定动作”向“规定动作加自选动作”转变,提案质量明显提高,为民解难题办实事效率提升,频频受到老百姓的点赞。
委员为民生热点建言献策
加快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要从哪些方面着手,生态环境、交通拥堵等一些群众关注度高的问题如何解决?北区政协委员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为湟水河、北川河流域“把脉问诊”
作为黄河在我省内最大的一级支流,湟水河被青海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在湟水河流域内,集中着我省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北川河作为湟水河的重要支流,备受大家关注。
北区委员李莹杰说,随着推行河长制工作和河道两岸景观改造工程的实施,北区部分河道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水质明显清了,两岸景色宜人了。特别是北川河湿地公园的建设,让北川河改造取得重大突破。
李莹杰说,他在日常调研中发现,随着河道的改造,北川河从四村合一安置小区处开始到流入湟水河段、湟水河北区段河道破碎,两岸卫生死角非常多,这是目前沿河较为严重的问题。“能否将此地段列入大市政绿化养护范围,督促养护单位严格按照绿化养护标准规范作业?”李莹杰表示。
对于李莹杰的建议,北区建设局及时给予回应,表示计划投资86亿元实施北川河核心段综合治理(改造)、北山生态商务区建设工程等项目。
●为门源桥开出“治堵”良方
门源桥始建于1972年,是北区门源路上横跨北川河的重要桥梁之一,是西宁市小桥大街至朝阳西路的主要交通道路城市桥梁,该桥全长65.13米,桥面宽度12.5米。
王瑾、韩明福、高玉华等委员通过长期调研后发现,随着北区快速发展,门源路片区的改造发展,该路段交通负荷激增,堵车现象严重。“城市道路拓宽、改造是缓解交通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委员们谈道。根据调查,堵车原因为门源路段为四车道,门源桥为两车道,并道门源桥时压车严重,导致交通拥堵。
多位委员建议,拓宽改造门源路朝阳东路十字至小桥大街段,西侧与现有新建门源路延伸段接壤,同时分别将北川河东路和北川河西路从门源路入口设置禁左只能右转的单行道,以缓解交通压力,保障群众出行。
对此,相关部门也及时给出了答复,工作人员称,2019年由市城乡建设局负责实施门源路拓宽改造项目,目前正在树木移植及施工图审查阶段。
“一年来,北区政协以提质增效年为载体,探索行之有效的履职模式,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建言质量,增强资政实效,充分发挥了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北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马海州说。
18名智库专家参谋分忧
从去年4月25日开始,来自青海大学、北区科研机构相关的经济、法律、土木工程、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领域的18名专家学者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北区政协“智库”专家。
近年来,“智库”一词广泛进入大众视野,受邀北区政协“智库”专家的成员,都是大学教授、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他们虽职责不同,工作各异,但都有着扎实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作为多方交流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北区政协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通过智库论坛、课题研究、工作咨询会、调研考察、专题建议等形式,更好地聚焦北区经济社会服务发展大局,提供智力支持。
智库专家何涛表示,他将肩负起咨政建言的光荣使命,深入学习人民政协相关理论知识,不断加强对区情的研究,积极参加北区政协组织的重大协商、重要调研活动,为北区发展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
马海州表示,这种方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群众、委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联合调研,提出对策性意见建议,为打造政协参政议政“升级版”,更好地服务北区乃至全市发展提供了动力。
政协委员上讲台讲些啥?
去年8月初,委员郑磷挺接到了北区政协的通知。“你是咱北区政协委员中的糖尿病专家,你来为委员们上一堂健康课怎么样?”
接到通知后,郑磷挺有点心慌。自己有多年的临床经验,但要上讲台为百余名委员上课,他还是有点发怵。当晚,临近12点,郑磷挺还在备课。“应该为委员们讲点啥?”
去年8月13日,在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郑磷挺上台了。他从糖尿病综合管理理念、糖尿病知识普及、医学营养治疗等方面,结合临床实践,为委员们细细道来,委员边听边思索,大家受益匪浅。
“下课后,很多委员过来跟我要手机号,现在我成了委员们的‘健康医生’。”郑磷挺说。
“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委员上讲台’让委员唱主角,完善了多形式、广参与的协商议政格局,突出政协特色,传播政协好声音。”委员邓立群说。
“授课的政协委员通常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委员上讲台’拓展了履职空间,提升了能力水平。”区政协办公室主任王建说。
此后,“委员上讲台”成了常态,从政协委员如何履职,到生活中正确认识压力和情绪,委员们结合自身优势,为大家送去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的“人生课题”。
“委员与委员之间的沟通更紧密了,作为政协委员,我们的归属感、荣誉感明显增强!”郑磷挺说。
(记者 张永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