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西部坐落着这样一个小城,没有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在早餐摊要上一份油条豆浆,浸满豆浆的油条在嘴里翻滚的时间里吸上一口混杂着泥土和早餐味道的空气,总能有满足感;来往的都是些熟悉的人,扬扬手,点点头,互致问候,十分亲切;这里不算大,一脚油门就可以到达想去的地方,见到想见的人。这里就是喀左。
这里是喀左。街道干净整洁,阳光洒在柏油路上,透过树的光亮落在环卫大爷的肩上,大爷拿起放在推车上的水杯,放在嘴边吹了吹,大口的饮了一口浓茶。短暂的休息后大爷放下水杯,一双龟裂的手再次拿起笤帚,干净利落的清扫起来。正是大爷这样的“城市美容师”和自觉保持街道整洁的行人守护了小城的一尘不染,“全国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等称号便是小城的荣耀勋章。小城,在善乏可陈的岁月里,熠熠生辉。
这里是喀左。群山环绕,交通便利。以前人们出行要坐“班车”,挎着收款包的年轻售票员穿梭在拥挤的乘客间售票,在每个站点高声提醒到站的乘客带好个人物品下车……后来,便捷的公交车替代了并不准时的“班车”,售票姑娘成了公交卡办理处的咨询阿姨。岁月似乎对小城格外宽容,所有的温柔都被认真收藏,成为记忆中灿烂的风景。
这里是喀左。好客的喀左人热情欢迎人们来这里居住、做客、经商。喀左域内有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等多个民族。这里有极致浓厚的蒙古气息,散落在各个公园广场的蒙古包,会笑着向你招手。白色的哈达寄托着最真挚的祝福,望君多珍重,年年岁岁可平安。
这里是喀左。小巷里珍藏着美味,街角上书写着故事。小吃辣串让人难以忘怀。那时还是十岁出头的年纪,小区里的“孩子王”一声令下小朋友们就纷纷聚集到楼下:有的还没穿好衣服被妈妈拿着外套追;有的骑着不知哪来的笤帚把叫嚣着冲过来;还有的乐呵呵拿着零食蹦跶着过来。春天捉蝴蝶,夏天吃着冰棍打沙包,秋天拾叶子做书签,冬天打雪仗。不管哪个季节都少不了要拿着一、两块的“巨资”去买辣串。成串的土豆片和豆皮在酱料的包裹下变得无比诱人。卖辣串的奶奶总会多给上几串,少放辣,多放糖醋是独属于孩子们的配方。
我看过了上海霓虹闪耀,领略过了北京城的古城风光,见到了南方小镇的温柔姑娘,闻过了青海的花香,拥过了广东的温暖,但我仍然深深迷恋我出生的地方---喀左。她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不被世俗打扰,不
被喧嚣围绕。它只是静悄悄的存在于每个满身疲惫游子的心里,每每想起,身
上就像被赋予了神秘力量。那力量似乎向我们承诺:不必担
心天寒地冻,路
远马亡,这里
永远是你
温暖的港
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