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潇湘晨报]

    本报湘西讯  4月29日,艳阳高照,湘西泸溪县武溪镇红岩村二组的灌溉渠二期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虽不是什么大项目,但近年来,村民因地发展,在这片农田实行了稻花鱼种养模式,实现了增收增产,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水渠的扩建,村民们也充满了热情。


    3月底,该工程顺利开工,早在3月中旬,镇纪委书记邓溶就提前对红岩村村主任和施工方负责人戴仁德进行了介入式约谈。“不要请客吃饭,不要送烟送酒,严格按照施工设计方案施工,村民的合理建议要及时沟通,完成项目后资料报送过来,及时报账。”邓溶坦言,项目开工之前的提前约谈已经形成定例,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武溪镇是泸溪县的城关镇,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57户6666人,自2016年以来,全镇扶贫项目有380多个,投入扶贫资金8600多万元。“红岩村是贫困村,村集体的每一分钱都必须用在脱贫上。扶贫资金一分一厘都不能乱用。”邓溶说。


    红岩村二组的灌溉渠项目共分两期,第一期工程已于2019年11月竣工,造价7万元,3月底开工的二期工程造价8万元。


    “这是关系到村民春耕和产业发展的大事,请你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力在规定的工期内完工……”在施工队刚进场后,邓溶便成为了施工现场的“常客”,打好“预防针”的同时,她带领镇纪委干部更是不定期地带着项目办工作人员、驻村工作队干部、村主干,拿上皮尺和滚尺在施工现场反复丈量和查看。“镇纪委干部做事很认真,我们在村里修水渠、修路的时候,她经常来看、拿尺来量……”提起镇纪委干部,正在实施水渠修建的施工队负责人戴德仁说。


    面对大量的扶贫项目和资金监督,在泸溪县纪委县监委统一部署下,武溪镇纪委将重点聚焦扶贫资金的安全使用上,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前介入、贴近监督。


    四年多来,武溪镇纪委约谈了21个施工队,现场督查了231个工程项目,督促存在问题的16个民生项目及时整改,2支施工队被纳入黑名单,通过监督,节省资金46万余元。


    “除了提前监督,我们更是从源头抓起,定期召开‘村权监督月例会’,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武溪镇党委书记邓建军说。在开例会时,除了邀请党员和村民代表,还会邀请能人、老人和“爱挑刺”的人,让村民对村级事务公开、村级项目的事中监督和验收审核,有一个发表不同意见的平台,可以将基层治理中的矛盾和廉政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近年来,泸溪县纪委监委探索建立项目建设“提前约谈”和基层治理“村权监督月例会”制度以及“湘西为民”微信监督群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还将月例会召开情况+湘西为民微信监督群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了乡镇及个人的党风廉政年终考核。


    近年来,泸溪县紧紧围绕省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求,明确工作措施,严明工作纪律,确保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


    “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和工作要求,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和工作担当,为全面决胜决战脱贫攻坚持续护航。”泸溪县纪委县监委主要负责人说。


    记者张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