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募捐很快在网络上开始,几天时间,年轻人的微信群里,就募集了三十多万资金。发起人一声召唤,千里迢迢从各地回到村里的人不少,现场募捐更为热烈。热血年轻的经商者们,在新建的祠堂里,多少要装出一副衣锦还乡的样子,募捐像一场竞标,喊价一个比一个高,而关于惜字塔现实意义的质疑,总被淹没在“给外村人看看,我们村的团结齐心”、“这将成为族谱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激昂口号之中。第二天,族人祭祀元末明初从江西流落至此的始祖后,便在一块“风水宝地”上动了工,年轻人们坚信,惜字塔可以振兴村庄失落已久的文风。
这样的慷慨与激昂,在村庄的历史上一定多次上演。大兴土木的热血沸腾、慷慨解囊,与外姓人争水争地的激愤、剑拔弩张,是江西移民在湖南开基立业的生动表情。在外人眼中的情绪化,对于村庄的人来说,却是异常郑重其事的,在一个移民村庄的成长史上,写下了既感性又庄重的一笔。
湖湘地理在这个夏天走上“我从江西来”的寻访之路,远赴江西瓦屑坝、吉安等江西移民出发的地方,翻越江西人来湖南的迁徙之路。尽管有学者质疑江西填湖广的真实性,对此我们无法求证,给予回答,但是在湖南人的口口相传中,在湖南人的情感中,这个迁徙过程是真实存在的。
“江西填湖广”的迁徙固然波澜壮阔、充满艰辛。不过,相对于短暂的迁徙过程,江西移民在湖南数百年筚路蓝缕的开拓、繁衍生息,终于融合成湖南人,将迁出地江西变成了亲切而又疏离的“表亲”,更是一个值得标记的过程。我们将承载着“移民艰辛奋斗史”的祠堂作为这组报道的结尾,是想对我们坚韧而聪慧的先祖们,致以敬意。 文/唐兵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