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活教材” 常鸣“警示钟”[西宁晚报]

本报讯(记者 肖芳)“《忏悔录》中的这些案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有些违纪违法人员还是我曾经的同事,看过这本书后我深受触动,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从中汲取深刻教训,不逾纪律红线!” 近日,市纪委监委编印的《近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部分严重违纪违法党员干部忏悔录》,陆续发放到全市各级党组织,在党员干部中引发了广泛热议。

《忏悔录》中收集的悔过书,都是近年来西宁市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用政治代价写下的教训,悔过书记录了违纪党员干部在接受审查期间的深刻反思,既有成长经历的回顾,又有错误事实的坦白;既剖析了案发原因,又表达了悔恨之心和愧疚之情;既警示了破纪破规必被惩的教训,又揭示了“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发人深省,催人警醒,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警示教育意义。 近年来,西宁市始终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注重把案例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典型案例这本“活教材”。坚持“一案一警示”,将通报曝光与开展警示教育相结合,组织相关人员旁听案件庭审,在案发单位及同类人员中形成强烈的警示作用和震慑效果;坚持“一案一剖析”,在通报曝光的同时,编印警示教育读本、拍摄警示教育片,深挖“病灶”、祛除“病根”,持续释放违纪必究、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坚持“一案一回访”,全面开展“党性回归工程”,强化对违纪人员的跟踪教育,帮助受处分党员干部正确认识错误、正确对待处分,积极改正错误,重塑信念和形象,切实做好监督执纪的“后半篇文章”。

“查处一起案件、处分几名干部不是目的。”市纪委监委负责人表示,“我们就是要通过让干部从鲜活的典型案例中吸取深刻教训,最终达到‘查办一个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解决一类问题’的效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