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对老师讲,这样的急救知识我们确实需要听一听。
当天的讲座非常精彩,400多人的报告厅挤得满满当当。然而,讲座开始不到十分钟,整个报告厅画风变了。讲师和孩子们的互动热火朝天,家长们却鸦雀无声,集体成为“低头族”。
讲师伤心了,是自己讲得不好吗?当然不是。
一面是学校积极举办知识讲座,为学生和家长“谋福利”;另一面是家长参与兴致低落,敷衍了事,玩手机、睡觉等情况时有出现。是什么让家长陷入心不在焉的“怪圈”,各学校又该如何焐热知识讲座的“冷板凳”?
校园知识讲座是吸引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渠道,是打造校园品牌文化、提高校园学术氛围的重要举措,校方花大气力请来专家教授进行讲学,与学生、家长面对面接触,本来是出于教育教学的需要,无可厚非。
但是,许多家长对此并不“买账”,表示“工作压力大,好不容易跟着孩子来听讲座,就想看个手机放松一下。”
然而,在不久前的一份家长问卷调查中,很多家长却希望学校能提供这样的讲座让家长接受教育。
一位长期从事教育的老教师表示,这是很多无关紧要的知识讲座进校园的后遗症。“学校成为各种讲座的‘集中营’,很多家长一听是讲座,不来不可,来了也是完个任务,这就造成只要来听讲座就变成了集体‘低头’。”
青爱工程全国青少年健康教育种子教师马美玲坦言,这个现象实际在很多家庭都已凸显,陪孩子听讲座时尚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同样。马美玲表示,父母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其实是一种“冷暴力”,是对孩子感情上的漠视。在家庭教育中,长期遭受漠视的孩子容易产生孤僻性格,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心理不能健康地发展,使亲子关系变得疏离。“孩子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将会变成下一个‘手机党’。”
西宁市大通县第二中学德育教师杨毛吉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现在孩子沉迷手机最关键的原因是受家长的影响。家长如果不做改变,孩子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与家长的良好沟通模式,让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始终陪伴左右,并给予正确引导,孩子能够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可以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长期从事教育的这位老教师表示,各类知识讲座在学校时常遇冷,造成好的讲座也无人倾听,长此以往应当引起校方的思考和重视。他建议,要从源头上杜绝一些与学生无关的讲座进校园,讲座在开展前要经过前期调研,开展中要加强互动环节,一场好的知识讲座一定是集互动、有趣、活泼、实用、接地气、有吸引力于一体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