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儿童肿瘤已可以实现临床治愈,五年生存率达到70%以上,病房学校有助于孩子病愈顺利回归学校,也可以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增强抗癌信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孙颖表示,“病房学校”的成立也是该院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成果之一。
当天,我国首部聚焦儿童肿瘤防治的微电影《勇士》也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隆重首映。
“病房学校”让七岁半患儿快乐起来
“我好久没上课了,很想回学校,很想老师和同学。”7岁半的广州男孩“哈哈”离开学校已经近半年。今年4月份,还在读一年级的他出现淋巴结肿大,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病情波及全身淋巴结,但病根没有找到。转到中大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后,他被诊断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目前正在进行第二疗程的化疗。
“孩子进过两次ICU抢救,现在情况较好,但他很孤独。”“哈哈”的妈妈杨女士说,住院期间,整间病房的孩子大都只靠刷手机、看电视解闷,直到上周,病房里来了一位“范范老师”,这种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范范老师教“哈哈”学英语,“哈哈”找到了一位新朋友,心情开朗多了。“我们非常感谢医院的贴心安排!”杨女士激动地说,学习让“哈哈”快乐。
让病童们受益的正是“菁菁校园·中肿病房学校”项目。“病房学校”的负责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主任张翼鷟教授说,肿瘤患儿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即使痊愈后,他们也可能无法正常地融入校园。
“菁菁校园·中肿病房学校”项目的初衷,就是希望搭建一个场所,让每一个患儿在与疾病做斗争的日子里同时还能有学习知识、认识同学朋友的机会。“菁菁”意为草木繁盛的样子,寓意充满生机,这代表对每一位患儿能够康复的美好祝愿。
结合治疗周期,一对一面授、远程教学
这些出现在病房里的教师由有支教经验的医院员工志愿者、华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志愿者以及肿瘤康复者构成,首批有五十多人。“我有支教经验,负责教英语和生物。”志愿者老师、中大肿瘤医院内镜医生陈宇帆说,虽然医疗工作繁重,但他对这项工作充满热情。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教学项目以患儿学龄、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所对应在校学生所学科目为主,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艺术等。老师负责根据每一个患儿的学习需求、学业水平、智力水平及治疗中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住院患儿可进行病房“一对一”面授,出院康复、化疗休养期的孩子则通过微信视频、邮件等在线方式远程教学。老师还会结合孩子们的治疗周期、学习意愿、健康条件,动态调整上课时间。
肿瘤患儿五年生存率达70%,要关爱他们的精神世界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2.2万名儿童肿瘤患者,其中白血病占近四成,淋巴瘤占7%~8%,神经母细胞瘤、骨肿瘤等实体肿瘤则占六成。
“相当一部分肿瘤儿童患者接受科学、规范化的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以上,很多儿童肿瘤疾病实际上是可以治愈的。”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的创科主任、单病种首席专家孙晓非教授表示,该院收治的患儿有许多已经出院,恢复正常的生活,甚至考上大学。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华南地区最早建立儿童肿瘤专科的医院。“一开始由于儿童肿瘤医疗资源太有限,我们只能聚焦于诊断和治疗,无法兼顾对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关爱。”孙晓非说,十多年前,在金丝带、向日葵儿童等公益组织的帮助下,志愿者逢周末、节假日到病房探视孩子,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受到患儿和家长的欢迎。
现在,医院进一步设立“病房学校”,专门腾出场地为孩子们提供课业帮助,一方面能够帮助患儿继续与老师、同伴互动交流,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在病房学校中重塑自信、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帮助他们能在治疗后回归学校,继续学业。
“抗癌小勇士”微电影里讲述“打怪故事”
当天,我国首部聚焦儿童肿瘤防治的微电影《勇士》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隆重首映。正在该院儿童肿瘤科治疗的患儿、康复者和家长,与医生护士以及志愿者们共同欣赏了这部根据该院真实病例拍摄的微电影。
20分钟的故事,让观众们频频微笑着拭去眼泪。微电影中,小男孩鹏鹏一心盼望着在广州打工的爸爸带回他最喜欢的玩具“铠甲勇士”,没想到还没见到玩具,他便病倒了,被诊断为横纹肌肉瘤。爸爸妈妈为他四处筹措医疗费,儿童肿瘤科医生则化身守护鹏鹏的“铠甲勇士”。鹏鹏勇敢地闯过手术的难关,与医生一起消灭“溜进身体里的小怪兽”,最终获救。
除了主演为专业演员外,曾经在中大肿瘤防治中心获救的小康复者们也在微电影中客串演出,讲出自己的“打怪兽”故事。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刘卓炜教授、儿童肿瘤科主任张翼鷟本色演出自己。著名胃肠道肿瘤专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徐瑞华教授等名医则在片尾亮相,呼吁聚焦儿童肿瘤药物的研发,为救助孩子提供充足的“弹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