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200公顷撂荒地重获“新生”[海东时报]

时报记者 金显花 通讯员 李玉峰

眼下,正是备耕春播的忙碌时节,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各地抗疫保春耕工作如火如荼。立春以来,化隆县立足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要求,解决土地耕地撂荒问题。

在昂思多镇德加村里有一大片田地,几年前这片土地一直处于无人耕种状态,如今在技术部门的支持下,这片撂荒数年的田地重获“新生”。“看这个土壤情况,完全可以种有机青稞,长期撂荒以后这片地有机质比较高,化肥农药无残留,种植青稞肯定是有机的。”说话的是德加村的返乡创业青年朱公保才旦,之前在海西经营个体生意的他,两年前回乡承包了200公顷复耕的撂荒地,打算开酒厂经营有机青稞酒,最近,他每天忙着请教优质青稞种植经验,查看厂房修建进度等。

去年以来,化隆县科学制定复耕计划,对撂荒耕地、承包人、耕作人及耕作情况全面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撂荒耕地恢复耕种计划,做到宜粮则粮、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牧业,充分利用19.1万公顷优质草场资源和3.6万多公顷耕地所提供的农作物秸秆,依托“粮改饲”项目激发广大农民种粮种草的积极性。

据化隆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马小波介绍,今年化隆将剩余的撂荒地全部进行了复种,复种的方式有三种,一种土地流转,第二种进行托管,第三种就是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将所有的土地合理利用起来,达到稳产、稳面积、稳产量、稳收入,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种地的好处。”马小波说。

“门口有钱赚,土地不撂荒。”土地流转不仅提高了周边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也吸引外地务工返乡群众发展种植业。今年疫情期间,化隆县许多不能及时返城的拉面从业人员纷纷参与到备耕春播中,一时间,黄河岸边形成全民参与整治撂荒地的热火景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