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姝长沙报道
湖南人对米粉有着怎样的情怀?王跃文说:最解乡愁是米粉,一碗米粉就是回家的路。4月24日,由湖南省委办公厅接待服务中心主办的“米粉大擂台”的重磅环节——嗦粉·说粉论坛在九所宾馆举办。知名专家学者、各市州接待服务中心负责人、餐饮企业代表、新闻媒体记者等齐聚一堂,对“米粉大擂台”活动进行回顾总结,梳理湖南米粉的历史文化传承,探讨湖南餐饮文化及其蕴含的湖湘人文精神,并为米粉产业及湖南餐饮行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会议指出,疫情之后举行这一场米粉大擂台活动,既释放出湖南抗疫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的信号,同时也预示着湖南的餐饮文化正在有序复苏。一碗碗美味的米粉,既解了口腹之欲,也大大提升了湖南人对湖湘文化、对湘菜的信心。
最解乡愁是米粉
论坛上,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王跃文作《再吃米粉五十年》的主题演讲。王跃文是湖南溆浦人,小时候并没有吃过米粉,说起他第一次吃到米粉,那是三十五、六年前的事,他感慨“天下居然有这么美味的食物”。王跃文说,每一碗米粉都融入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域和一个家庭独特的味道,独特的味道,深深地烙进了我们的情感记忆。“在自己家里吃一碗米粉,那是妈妈的味道,是爱的味道。在家乡吃一碗米粉,也是相互的支撑与温暖,离开家乡的游子能够吃到一碗家乡味道的米粉,那是莫大的安慰。”
从米粉到乡愁,到湖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儿子在外求学思念米粉,到自己带着外地作家采风,品尝湖南米粉的故事……说起湖南人最爱的米粉,王跃文有说不完的话。
“作为湖南米粉的粉丝,我希望‘米粉大擂台’年年举行,成为一个新的湖南节日,成为一种新民俗。”王跃文说。
清华大学凯原中心教授杜钢建则提出,湖南应推广“粉茶文化”。“湖南米粉至少已经有7000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我认为湖南要拓宽思路,推广‘粉茶文化’。”湖南应该把14市州的地方文化相结合,大力推广“粉茶文化”,把湖南米粉事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传承人畅谈“米粉情话”
在论坛上,湖南懂味生活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开智、津市刘聋子第四代传承人黄玢昊、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吴安英、百春原湖南牛大骨米粉品牌负责人吴雀畅谈“米粉情话”。
吴安英的“米粉情话”是对选材的坚持,“栖凤渡鱼粉必须采用高品质的大米、豆油、茶油,米不好,吃不出米香”。黄玢昊11岁时就开始学习制作米粉、制作牛肉码。“把湖南人的门面、招牌——米粉带到全国是我们的追求。作为米粉老字号,我们坚守的是品质和味道,也是品质和味道支撑我们走到了现在。”
湖南米粉在工业化、产业化的同时如何保留口味上的记忆?湖南米粉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让外地人接受湖南味道?
老字号的线上战略是王开智的答案。为解决疫情后复工复产的问题,懂味生活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了众多湖南米粉老字号走向线上。王开智表示,通过生鲜冷链配送技术,已经可以实现让长沙的原汤鲜粉走向全国。
本报记者李姝长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