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摄影的侯凤
今年70岁的侯凤,钟情摄影40多年。
他1950年出生在凌源市宋杖子镇范杖子村。1969年参军入伍,在长达19年的军人生涯中,没立过功,但两次被部队评为优秀纪检干部,在一次大比武中获得过第二名。除了这些,摄影知识是他在部队的最大收获。
一次机遇,为日后学摄影打下良好基础
“在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期间,我有幸参加了摄影班。这是我学摄影的起步,也是老天对我的恩赐,注定这一辈子要与摄影结缘。”
侯凤在部队担任探照灯站站长期间,和另外几名战友被抽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协助制作一部军事教学片。侯凤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摄制组的照明工作。作为一部军事教学片,对每一个镜头画面的要求都特别严格、特别的精准,而所表现的主题内容在灯光照明上也有着更为严格的技术要求。光的强度大小、用光的角度等,必须达到摄制组的要求。
对侯凤而言,虽然平时一直在和灯光打交道,但自己所掌握并熟知的探照灯技术与电影制片厂拍片用光要求则大不相同。侯凤对此很感兴趣。然而,更让他感兴趣的则是身边摄制组成员是怎样拍电影的。以前都是在电影的荧幕上看电影,而眼下却能亲眼看到怎样拍电影,机会太难得了。侯凤不放过每一次学习机会。在与摄制组近三个月的接触中,他直接或间接地学到了很多平时学不到的摄影技巧。
“你比如正面人物的用光和反面人物的用光要求,人物的特点、人物的刻画与美化、人物的位置与角度,这些我都学到了很多。”侯凤说。
为战友们拍照,记录下美好时光
有了摄影的基础,自然就会有用武之地。侯凤清楚地记得,他的第一部相机是凤凰205胶片相机,这也是他平生第一次用相机给别人照相,调配冲洗胶卷的药液,用放大机扩印照片,从按下相机的快门到亲手把照片递交到战友的手里,让他充满着成就感。
至今,他还保留着很多当年自己和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一起生活的照片。
一晃40多年过去了,当年血气方刚的青年小伙,如今已经成为儿孙满堂的老翁。为了保存好这些美好的记忆,有着丰富摄影经验的侯凤,把过去的一些珍贵胶片都转印成便于保存的数码照片,连同自己多年来存档照片分门别类地加以保存。闲暇时,打开电脑翻看翻看过去的老照片,好像又重新回到了部队里火热的生活。
玩摄影,让晚年生活更加充实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部队生活再好也得有转业的一天。1988年,侯凤转业了,被安排到凌源供销社系统工作。无论工作环境怎样变化、身份怎样转变,但有一条他始终没有放弃,那就是他对摄影艺术的追求。
回到地方后,他在完成本职工作和完成好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外,利用工作之余钻研摄影技术。
人以类聚,有相同爱好的人总会聚集在一起。因此,侯凤经常与凌源当地的宋勤、杜福庆、徐壮等一些摄影大家们一起搞摄影创作,一起外出采风,一起切磋摄影技术。至此,在摄影界同行们耳濡目染下,侯凤的摄影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其身份也从凌源市级摄影爱好者升格到朝阳市和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其摄影作品多次在各级协会组织的各类摄影比赛中获奖。有的优秀摄影作品刊发在期刊上,也有很多作品收录到摄影画册之中,仅在2009年凌源市摄影家协会出版的《风光无限》和2018年由凌源市委宣传部编辑出版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奋进的凌源》两本大型摄影画册中,有20余幅摄影作品被收录其中。除此之外,还与杜福庆两人一起深入17个乡镇街共同完成了凌源市扶贫办大型图片展所有的摄影作品创作。因为有着较高的摄影技术和良好的口碑,很多单位的大型活动都找他去拍照。
因为爱好摄影,侯凤舍得投入,多年来他添置的摄影器材多达10万之多;因为爱好摄影,祖国各地的美景胜地也留下了他的足迹;因为爱好摄影,一年四季经常外出采风,像蜜蜂一样不知疲倦地酿造甜美的晚年人生。盖首钟 周建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