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用党建法宝加强基层治理(西宁晚报)

 
 

群山环抱中的湟中县上新庄镇周德村,宁静而古朴,是一个汉藏混居村。当了11年村党支部书记的石玉珍,直言党建工作在治理村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村办公楼里,党建标语格外醒目。“四会四议三公开”制度是周德村党建工作亮点:凡是村里重大事项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事宜,实行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和议题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我们这村务公开搞得很好,村里花的每笔钱都清清楚楚,给了我们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周德村村民张有祥说。

周德村的现象只是我市始终把加强党的基层建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主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加快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微综合体”: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胜利路街道北商业巷社区,一度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冲突不断,“乱放垃圾的、房顶漏水的、噪音扰民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社区干部手忙脚乱。”社区党委书记肖红告诉记者。

近年来,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城西区积极探索实施“微综合体”,立足小区楼院半径小、居民构成多样、服务需求多元等特点,推动服务力量由社区向小区下沉,促进群众、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之间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自从有了“微综合体”,社区党委整合社区内外资源,搭建交流议事平台,服务到每一位住户家里。旧窗户换了、破煤房拆了、杂物堆少了。“原来没有活动室,一到冬天,老年人窝在家里干着急,出门锻炼净受冻。”赵德莲老人说。不久前,社区党委痛下决心,“电路保洁物业负责,活动设施社区解决,管理维护居民想办法”,老年活动室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了。

“如今去社区转一圈,招呼多得打不过来。”肖红切身感受到满满的收获感:“‘微综合体’上连街道社区、下连小区业委会,找准关键节点,补齐服务短板,化解矛盾纠纷,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实现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进一步优化街道职能,强化区域共建,统筹推进“党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成4个区级党建综合服务中心,67个街道社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党建综合服务中心,63个人员密集区域和居民小区党建服务站点,打造了城市基层党建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服务平台。持续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双进双联四服务”活动,创造性开展城市基层党建“微综合体”试点工作,全面推行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小区物业、业委会“四方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街道社区、小区物业、居民群众上下联通的服务体系。

党建联盟:激发基层党建新活力

这里是一家电线厂的家属院,20世纪50年代建成,城中区南川西路街道福禄巷南社区在这里办公。多年前,电线厂已不复存在,小区没有物业,一度设施破旧、环境杂乱。

“过去哪有什么活动阵地,社区工作人员窝在一个小门房里办公,进去三五个人,就转不开身了。”社区老党员胡忠芳快人快语,说起过去的窘境直摇头。

“全市有793个无物业管理的老旧楼院,普遍缺少活动阵地,成为制约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老大难问题。”西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转机因党建联盟的建立而出现。近年来,我市探索推行“夏都城市党建联盟”工作机制,成立4个城市党建子联盟,将区域内不同领域、行业的党组织统筹联合在一起,形成了统一领导、目标同向、无缝对接、协调联动的城市基层党建运行体系。

“社区建设活动阵地的需求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党建联盟成员单位的积极响应。”福禄巷南社区党总支书记冯军芳说,辖区内各党组织拧成一股绳,联动开展区域内党建工作,很快建起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广场。

广场中,绿荫里矗立着三座红色廊亭,居民三三两两坐立其间。“辖区内的卫生院定期来做健康讲座,暑假时团校来人给孩子们上课,都在这个广场上进行,社区也把办公桌搬到广场上流动办公,这里成了人气最旺的地方。”居民们围着记者,说起变化都很高兴。

冯军芳感觉,党建联盟的成立为她开展工作“撑直了腰杆”。“社区近4000户居民,过去服务工作就靠我们9个社区工作人员,真是‘小马拉大车’。现在好了,社区辖区内,乃至于街道、全区和全市的党建资源都可以为我们所用了!”

相比冯军芳,火车站派出所所长叶占军感触更是深刻:“以前,火车站的社会综合治安管控压力很大,自火车站区域建立‘夏都枢纽’党建联盟,联合社区党工委、派出所、汽车站、武警、交警等多部门,进行火车站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已经逐步实现了治安好、环境优、素质高的良好社会环境,从过去日接警48起,到去年全年仅9起治安案件,就是很好的实证。” (记者 施翔 摄影报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