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22日,担任影片《第一次的离别》总策划的汪涵(右)正在接受采访。图/记者张云峰 |
电影《一一》里有句台词:“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这是对于电影,最生活化的赞美。
因为疫情,我们与这种美好离别了170多天,但再难的坎,总有迈过去的一天。随着影院复工,我们熟悉亲切的光影世界,也宣告回归了。影片《第一次的离别》定档全国影院复工第一天,它的上映似乎在告诉观众们:久别盼重逢,很高兴再见到你。
本报记者周诗浩实习生姜鸿婷长沙报道
曾在柏林、东京、香港等电影节获得重要奖项的影片《第一次的离别》,成为影院复工第一天7月20日全国上映的电影。
7月22日,作为该部电影总策划的汪涵,与电影的监制、制片人秦晓宇,一同接受了潇湘晨报记者的采访。影院与观众的这段分离时光,在汪涵看来,就像我们人生中若干次面临的离别一样。“我们的人生要经历很多次离别,有的离别我们再也无法重逢,让人潸然泪下。还好有些离别,我们终将再相遇。”
影片的口号是“谢谢你陪我长大”
汪涵介绍,这部电影从立项之初,自己就介入了。“我会给主创团队提些意见,供他们参考。对于一部新人导演的作品,而且是非商业类型片来说,融资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曾向制片人承诺过,一起寻找一些有社会情怀的影视机构来投资,如果实在没有企业愿意投,差多少由我个人补上,好在影片制作精良、感人肺腑,最终获得了很多出品方的青睐。”
这几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观众对内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口味也越来越多元,但市场的反馈告诉我们,对于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作品,大家都是欢迎的。秦晓宇表示:“《第一次的离别》提炼的slogan(口号)是‘谢谢你陪我长大’,我们想通过电影的方式来跟大家说一声,‘谢谢你陪我长大’,因为正是观众在陪着中国电影成长,没有观众对电影的期许和热爱,就没有如今中国电影市场的壮大。”
童年的影像里,有我们成长的回忆
《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讲述童年的电影,它以小男孩艾萨的生活为线索,讲述了他和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凯丽之间动人的童年故事,以及他对母亲那份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里纯真美好的童年,有我们成长时的影子。在影片的最后,吟唱着这样一首诗:月光穿过窗子,村子里调皮孩子靠着胡杨树,原来他在赞美妈妈的味道,一个女人照亮前方的路……谈及这首诗,汪涵沉吟片刻后,缓缓地说:“我与影片里的孩子们交流过,比如我问她,‘妈妈最近怎么样?’她回答说,‘妈妈现在像一串葡萄一样,在我生命里闪着光’,当时我听到后就感觉很惊艳,你会发现她们单纯质朴的生活,就像诗歌一样,诗歌的美好,已经融入到她们的生命里。”
虽然这是汪涵第一次担任电影的总策划,但汪涵表示,“跟策划一个电视节目也有相似之处,重点是打造独特性,以及文化和社会价值,并且心里始终要有观众”。汪涵透露,之后还可能会跟秦晓宇的团队再做一些兼具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纪录片和故事片。“我也期待整个电影行业,尤其是电影院,能够尽快从疫情的影响中走出来,恢复生机和活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