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减到了基层干部心坎里(西宁晚报)

“如今跑下去、沉下去的时间明显多了,基层就应该把更多精力用在服务群众方面。”

“工作群精简后,不用耗费时间一直守着看消息了,感觉时间都变长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5+2”“白加黑”,基层党员干部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大部分时间处在“工作状态”。

为真正让基层党员干部松绑减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民办实事。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全市各级机关部门上下同心,通过建章立制的方式,力破基层减负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党员干部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有更多的时间走进辖区、走进群众之中。

基层减负,

为民服务时间多了

“打的数和实际的数一样吗?”

“一样。”

“这两年一直打着吗?”

“一直打着,每年都打。”

“村干部给你们的服务好吗?”

“好。”

这是大通县城关镇纪委书记张占仓在大通县城关镇阳坡村村民满国彦家中询问有关村务公开事宜的一幕。

过去,村务公开不到位是横亘在群众和村干部之间的一道沟壑,为此,大通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监督职责,以科技化建设提升监督实效性,推行“互联网+阳光村务”微信平台,做到纪检监督与民主监督同步。

“现在打开手机里面监督的什么都能看到,村务公开的那些账户清楚透明。”满国彦一边说着,一边打开手机展示着。

大通县城关镇纪委书记张占仓说:“通过这个平台让老百姓第一时间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干什么,目的就是让干部沉下心来干实事。和群众贴得近了,老百姓也更相信我们的村干部了。”

自从开展基层减负行动以来,大通县纪委监委积极作为,为基层减负开出有力“处方”,促使干部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做好群众工作。

精文减会,

工作成效提升了

记者在城西区兴海路街道办事处采访时,一组数据引起记者的注意:截至7月,精减各种会议达30余场次,下发各种通知减少50%左右,整合各种报表10%左右,会议学习相比去年减少20%,减少会议和文件,提升了务民工作成效。

近年来,全市各级机关部门上下同心,通过建章立制的方式,力破基层减负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市委制定印发了《关于为基层减负促工作落实的通知》《西宁市精文减会若干措施》《西宁市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若干措施》,确定市级年度召开会议制发文件要减少30%—50%的目标。各县区各部门通过拉杆条形式制定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为减负工作划定了硬杠杠。

“2019年起,街道各项会议及文件明显减少,我们入户走访时间多了。”兴海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妍说,会议多、文件多、通知要求多等困扰基层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区干部职工称快叫好。“以前休假、双休在社区完全没有概念,一连几个月没有休息日都是常有的事。基层减负后让我们这些基层干部休假不再难。”

兴海路街道党工委突出基层减负工作重点,整合各种会议、大课,改变一线检查督导方式,以“党工委会+周例会+大课教育+一线督导”“四会合一”新方式,聚集时间、人员研究重要事宜、安排布置工作、帮助基层纠治问题和活动督导,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基层开展服务保障民生工作。

减负松绑,

村干部都在田间地头

“自从养牛后,一年收入能达到六七万元。有啥事去叫村干部都能给我们帮助和指导。”满八斤是大通县城关镇阳坡村的脱贫户,在他看来,自从基层减负以来,村干部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地头,为村民的产业项目想办法、解难题,为百姓的增收出谋划策。

开展基层减负工作以来,村干部少开会,开短会,减少了工作留痕的机械式做法。村干部减负松绑后,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政策宣传、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大通县城关镇阳坡村党支部书记林莲录告诉记者:“村干部的负担减轻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时间增多了。” (记者 张弘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