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华英才人物著名油画家王建顺先生

王建顺,男,1961年3月生,河南洛阳人,原海南军区政治部俱乐部主任,2004年转业后专职油画创作与研究。现任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家书画院名誉院长等职。2008年被当代中国美术委员会授予“当代中国美术优秀艺术家”称号,同时荣获“当代美术经典作品奖”;2011年被中国收藏学会研究会、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世界文化艺术鉴定中心共同授予“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书画家”称号。

 

 

著名油画家王建顺先生与张镨元女士握手举行授权仪式

王建顺先生1998年创作的|《还原》、《国殇》,被《人民日报》等上百家媒体刊发,先后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并入选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成就展、第九届全国美展,同时被录入《中国现代艺术精品集》、《20世纪知名书画艺术家收藏大典》。2010年油画作品《花季》、《龙骨》双双被“中国当代艺术家精品展”评为特等奖。2007年创作的《呼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永久收藏。2021年,王建顺的《益友》、《田野》、《花季》、《大户》作为百年名家名作,入选建党100周年邮册邮票, 并公开发行。

以上这些作品既有对领袖人物的颂扬,如《还愿》《国殇》《大爱》《田野》《益友》等,又有对普通百姓的礼赞,如《樵夫》《母亲》《琳琳》《花季》《燕子》等,着力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深挖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吮吸大地力量,展现文化自信,为国家和民族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行记者采访了王建顺先生。“王先生在海南生活了43年,早已把海南当做了自己挚爱的第二故乡。多年来,我用油画语言,描绘着海南的风土人情、自然美景。”从黄土高原来到海南,对王建顺先生来说,他画笔下的故乡,不单指他远在洛阳的小山村,还包括他站在岛上收进眼底的山林海境。

 

 

王建顺先生早在40多年前,怀揣画笔在海南入伍,海南的椰风海韵、蓝天白云激发着他创作的欲望和力量源泉。而在这片沃土上,他创作了一批以“海”为主题,以反映黎族人民和渔民为特色的系列油画,如《惠风》《启运》《似水》等。其中,以反映海南生态为主题的油画作品《呼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永久收藏,他创作的《还愿》《国殇》等两幅油画作品,也于1998年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油画作品《 还愿》,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油画作品《国殇》,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王建顺先生告诉记者,早在1984年海南一星级大酒店以“海南风光多美好”为题对外公开征集壁画稿并进行创作招标,广州、深圳、海南多位画家报名参加。“当年的他年仅23岁,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怀揣着满腔的热情积极投身创作,将5年来对海南的认识和情怀全部呈现在16米长的画面上,把假日海滩、天涯海角、万泉河、鹿回头、东山岭等美景展现出来描绘的淋漓尽致,因此幸运地获得了第一名,从此王建顺先生正式开启了他人生追寻绘画梦想的道路。

 

 

随行记者来到王建顺先生在海口海甸岛偌大的画室与展室里,整个屋子的墙上挂满了他的作品,一幅反映海南生态为主题的高仿作品《呼唤》挂在客厅一隅,原作在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博物馆收藏。他讲述了这幅作品的原型是在海南乐东,20余年前的当地人很多还处于贫困状态,画面里被砍伐的黄花梨、瘦弱的牛,以及破烂不堪的房屋,都在呼吁大家保护生态,振兴乡村建设。

 

 

王建顺创作的大型文献性油画《田野》

这是一幅表现陕北知青的油画作品,王建顺先生不由自主讲述了“田野”这幅作品内涵的故事。

从画面上看到《田野》这幅作品你会觉得这是一幅极普通的反映黄土地农民生活的作品:在广袤的陕北高原深处,有一条狭长而弯弯曲曲的山沟,梁家河就坐落在这条深沟里。

一个初春的上午,人们开始了他们一天的生计,在村外的荒地上,开出了整片整片种庄稼的新地,大伙干累了,需要休息一下。于是,有人点起了篝火,有人送来了热水,年轻的媳妇抱着孩子,避开众人给娃娃喂奶,爱学习的后生在抓紧看书,老太太带来了针线活儿,边纳鞋底、边和大家逗乐子,招呼大伙围拢过来,听主人公给大家讲故事、说历史……

画面中间靠左位置上的年轻人,正是此画的主人公,他身着灰色外套,内穿一件浅黄色的绒衣,下身着一条深蓝色的裤子,脚穿一双军用大头鞋,鞋上沾满了新挖出来的泥土。他的上衣袖口和裤子的膝盖处,还有几处磨损的痕迹。他的头略微上扬,朝向左前方看着,表情和谒,可亲可近,目光所及之处,如“温柔的凝视者”,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既像是问候你,又像是征询你的意见,让人感到亲切而温暖。他手持一枝点火用的芝麻杆,正从地上站起身来……那一刻,正是他将起未起之时,显然在跟画外的人打招呼,欲给来人点烟……

在荒坡的前边和主人公的身后,长生着一株又耐旱又耐寒的酸枣树,看样子有年头了。这种树木质坚硬,生长期长,生命力顽强,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一种植物。在这株树的枝条上,挂着一件军大衣,而主人公的左手还抓着一只军帽,表明了大衣的主人和其知青的身份。再往深处看,在画面的右上方,一处废弃的窑洞旁边,有一队孩子正走在山间小道上。而在两道梁之间,露出了一小片天空,让人联想到梁家河以外,还有广阔的世界……

《田野》为我们提供了更具震撼力和现场感的历史场景。读懂了农村,就读懂了中国,读懂了实际,才有了接地气、求实效、干实事的理念,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有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也才有了为民、惠民、富民的治国理想。深读《田野》,就会对这些治国理政思想理解得更深、理解得更透、理解得更准,从而为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自觉性,不断深化他们与群众的真感情,提供了最为真切的榜样的力量。

一幅《田野》,七年岁月,大地之子,家国情怀。其思想之深刻、构图之完美、画法之精湛、冲击力之强烈都是极其少见的。况且,无论是表现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生活层面的,还是心理层面的,现实的,还是将来的,已经发生的,还是将要发生的,都统一于一个画面里,且展示的那么自然和谐,既不脱离现实,又完全符合审美,既恢宏大气不失风范,又质朴无华是黄土地的儿子,既整体统一、完美融合了点线面要素,又不失细节、艺术表现出真善美之光,实属一幅难能可贵的无价之宝,力作、巨作。

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作品,伟大的民族,需要传世的佳作,伟大的人民,需要不朽的精神。此作品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在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峥嵘岁月里,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和优秀儿女,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华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又有多少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应该说,每个时代都有打上那个时代印记的优秀艺术作品。《田野》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众多优秀作品中的璀璨之作,是伟大时代催生出来的旷世之作,是走向新时代的开山之作,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呼唤和孕育出来的艺术瑰宝。在中华民族灿若繁星的艺术长河中,有过无数展现东方文明的艺术珍品。在新时代,在我们紧跟人民领袖为民族复兴而奋进的新长征中,我们更需要有民族特色、能反映民众愿望、能凝聚民族精神的不朽之作。这既是我们精神食粮的需要,更是我们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田野》的问世,正逢其时,及时满足了民众的这一热望,必将成为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建顺先生坦言自己不是高产画家,每一幅作品需要的时间都不短。见过他画作的人,也常常惊叹于他对人物分寸拿捏的准狠,对事件理解角度的奇特,殊不知,他的功课其实在画外,绘画只占一小部分。

“每次创作前,我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去读几本相关的书,经常到昌江、白沙、琼中等地实地采风,与当地的百姓聊天,去博物馆参观,才一步一步开始着手创作,希望呈现的不仅是画面美,更多的是传递地域文化特色,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底藴。

 

 

最令王建顺先生兴奋的是,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将创作大型文献性历史油画,把创作《世纪大典》的任务赋予了他。“他能被选中心里感到非常光荣责任很大。”王建顺说,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4年终于完成的《世纪大典》,取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的历史瞬间。长5米、宽2米的暖灰色调的《世纪大典》,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在天安门城楼上,一张张为人民所熟悉的面孔,流露出人民昂首迈向新世纪的坚定信心。

2022年河南省洛阳市委市政府在规划启动打造老城区翠云谷连片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区时,发现从这里走出去的画家王建顺先生是洛阳市的一张油画艺术名片,征得他的同意后,决定兴建一座占地5800平方米的个人美术馆,并以他的名字命名。据洛阳当地政府机关部门透露,王建顺美术馆将于2025年12月前竣工开馆。

王建顺先生通过艰苦不懈努力他的油画作品不仅在国内傲然绽放,也香飘海外,他的作品得到不同国度,不同组织,不同文化的人们广泛认可,他的所有作品也必将成为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细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蘸满历史的笔墨,作为油画艺术家应继续发挥传承好历史传统文化、不忘初心、守正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力谱写新的篇章。

中国新闻网记者王际贵

编导张秀萍报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