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写春秋 励精图治兴水利[海东时报]

一座座水库大坝润泽着山川大地,一处处水池水窖滋养着民心民情。走进海东市的各个村庄,一条条引水渠道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梯田间,滋润着绿色的田野和林地;一座座防洪堤岸沿着河道蜿蜒矗立,守护着河岸农舍的宁静和安全;一片片多彩的水土保持林地和梯田装点着远近的山坡,吸引着各方游客的到来……昔日饱受干旱之苦的山区群众终于迎来了供水有保障的幸福生活。

海东市属高原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319.2至531.9毫米。海东市农田灌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一直以来全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是全省的农业主产区。水利作为农业发展的命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海东农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供水保障。

新中国成立初期,海东只有渠道200余条,农田灌溉面积20余万亩,水利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水利化程度十分低下,绝大多数灌溉渠道为人工土渠,渠系水利用率低下,水利设施落后,特别是浅脑山地区,几乎无水利设施,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水”成为制约海东地区发展的一大瓶颈。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海东的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了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修复历史遗留下来的旧渠为主,在修复的基础上积极建设了一批新的水利工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东市水利工作在各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树立了“水利第一”的战略思想,从深化改革、落实政策、依靠科技、增加投入、挖潜配套、提高效益着手,走出了一条切合海东实际的水利发展之路。全市各级水利部门切实强化水利管理,加强了水利前期工作和技术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国际援助,先后实施了“5717”外援项目、农田基本建设、水库水源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小水电建设、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南山绿化水利配套等一系列重点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六县区共建有主要水利工程4334项,累计完成投资150.4亿元,是改革开放前30年水利总投资的40倍之多。全市共建成中小型水库73座,总库容为1.02亿立方米;水电站40座,总装机容量328.02万千瓦;渠道382条,工程总控制灌溉面积89.41万亩。农村集中供水工程692项,累计受益人口153.27万人。堤防116项,治理河段长280.46公里。修建淤地坝278座,全市采取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582.92平方公里。特别是近年来,沿湟水河规划建设了平安心湿地公园、柳湾城市公园、蚂蚁山公园等一批具有显著生态效益的水生态项目,为有效防治区域水土流失、改善水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70年来,海东水利的辉煌成就,既凝聚了几代水利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也为未来海东水利的美好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时期,全市水利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略,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力抓好“引黄济宁”工程建设工作。围绕保障水安全,科学谋划推进乐都大麦沟水库、平安响河峡水库、民和县积石峡水库灌溉二期工程、互助柏木峡水库等事关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骨干水利工程,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经济结构调整、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等内容,不断谱写水利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为加快海东在兰西城市群节点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海东市水务局干部柴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