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在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回族乡一个偏僻的回族小山村里,一场以“学习总书记讲话,创造更加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正在开展。
阳坡山村党支部书记马宗山已有18年的党龄,他从小生活在村里,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们有着深厚的感情,能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是他最大的愿望。
阳坡山村是个纯回族村,共有农户127户664人,建档立卡户43户190人,是平安区的重点贫困村。在2011年换届选举中,马宗山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干起来,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先从基础设施入手。短短两年时间,全村硬化道路、田间道路、电网改造、自来水改造等逐步完善,崭新的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建成、宽敞的文化广场落地、危房改造项目逐步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让昔日的贫困村旧貌换了新颜。
农民的命根子是土地。为让无劳动能力的村民也能按时播种,马宗山四处奔走,为村民们争取了一台四轮拖拉机及机具设备,成立了机械化机耕服务组,春耕时节免费为全体村民播种。
虽然村民的日子渐渐好转,但是离致富奔小康还差得太远。坐在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的办公室里,看着这些贫困户的名单,他苦苦思索着,如何让村民的“腰包”都鼓起来?
“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马宗山想到了在外打拼的“拉面人”。村里的人在广东省东莞市开拉面馆的就有43家,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他们发挥作用。他积极为有能力有技术的10户建档立卡户争取“530贷款”,主动与外出务工的“能人”牵线。经过努力,10户建档立卡户在东莞市有了自己的拉面店,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过上好日子的村民笑了,但留在村里的这部分人该怎么办?他再次陷入沉思……
村上有传统的养殖业,可以实施规模化养殖。马宗山想到,可以引进黄南州河南县的牦牛良种,新建养殖场发展牦牛规模化养殖产业。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在村上达成共识,并迅速得到乡党委政府的赞同。
对于一个一穷二白的偏僻小山村,建设规模化养殖场谈何容易。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他每天早出晚归、东奔西跑,筹集资金、申办手续。功夫不负有心人,仅用两个月的时间,他就筹得资金302万元。养殖场可以动工了,村民们喜上眉梢。
为使养殖场能快速建成并投入使用,他吃住在工地,跑料、筹款、监工,成了工地上的“行家里手”。经过持续奋战,一座占地25亩、年出栏2000头、年利润200万左右的养殖场终于建成。20名劳动力也有了稳定收入,村民们都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他们都有使不完的劲儿。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总书记说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只要我们听党话跟党走,每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阳坡山上我们一定会过好‘向阳’的日子!”马宗山在党日活动上的发言赢得阵阵掌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