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燕都晨报“晚晴”栏目相伴相随,增添的,是人生的阅历;迈过的,是成长的艰辛。“晚晴”栏目是我退休后夕阳征程中的导师,增长知识的源泉,沟通友谊联络感情的纽带桥梁,更是我的精神食粮、知音和生活中的好伙伴。
我今年81岁,我的退休生活是经历了从不习惯到适应的过程。刚退休的时候,离开多年的工作岗位和相敬如宾的同事,好似离群的孤雁特别孤独烦躁和低落,于是便有了混日子的思想。此时燕都晨报走进了我的生活。“晚晴”版面经常报道一些老同志积极乐观应对退休生活事例,深深地教育和启发了我,使我猛然醒悟。时光无情,机不可失,我也要做余生时光的主人,于是便暗下决心,制订了我的晚年生活“计划”。即:有计划读一些过去想读没读的好书;有计划写下自己的回忆录、家史、读书感悟及散文;有计划整理下资料;有计划去市老年大学进修二胡、练书法。把在岗时想干的事没干的事都一一补上。计划有了生活就有了奋斗目标。有了科学的安排,我的晚年生活充实并快乐着。
一直以来,我有动笔写东西的习惯。在岗四十余年一直在部队和地方机关工作,写的东西多半是公文类的,媒体稿子接触的不多,更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自与“晚晴”版面结缘后,阅读中经常被一些好文章好故事所感动,有时读后偶尔也试着写些读后感或小文章等。这些小文章多半被燕都晨报刊登了,这更激发了我写作情趣。每天燕都晨报“晚晴”版面的文章我都优先读。
在坚持读报的同时,我还将每篇文章剪编成册。多年坚持,我的写作能力有了提高,既陶冶了情操又充实了生活情趣,每年都会有十余篇稿件被采纳,几年来共有近百篇文章刊发在燕都晨报上。
多年来在与燕都晨报王甲卓、刘勇、李松娟、张建军等编辑记者的接触中,我亲眼目睹了记者们的忙碌及辛苦,并被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作风所感动。我虽暮年,总想为记者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想来想去,只有坚持将他们的文章剪裁整理造册最为合适。在我坚持数十年搜集的资料中,来自“晚晴”版面的内容占了相当比重,成册数量也最多。多年来搜集整理成册的有《夕阳达人秀》、《最美夕阳人》、《道法与孝》、《孝是美德》、《青春回忆》、《雷锋在我心中》等十几个专辑及资料万余条。这是我晚年的足迹,更是我的财富。
岁月悠悠,时光流逝,“晚晴”版面已经陪我度过十六个春秋。我与“晚晴”版面相随相伴五千多日日夜夜,既是同路人、受益者,也是见证人。
燕都晨报是时代画卷的记录者描绘者,文明进步的建设者推动者,党的声音传播者和人民心声的代言人,愿燕都晨报越办越好。栾云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