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打通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海东时报

时报记者 张璐

近日,走进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易地扶贫搬迁村,一排排楼房鳞次栉比,平整的柏油马路、宽敞的文化广场上老人们坐在一起聊家常,曾经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街道、硬化的路面,绝大多数村子都实现了村村通,解决了人民群众出行难的大问题。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海东市突出在学中改,瞄准市民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从群众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让群众看到主题教育实实在在的成效,全力打通交通为民“最后一公里”。

平安区三合镇窑洞村村委会主任王玉青说:“柏油路一直铺到我们小区门口,老百姓出门、孩子们上学更方便。”

今年,平安区在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创建,加快农村公路水毁修复、贫困村通畅工程“回头看”整治等工程的建设进度。

一张便捷的公交卡,每公里仅0.7元车费,出行选择多样化,这是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史纳村郭成福近期感受到身边发生的最大的变化。据了解,今年11月份,民和县首次投放31辆新能源纯电动“村村通”客运车,打通了民和县偏远贫困地区群众安全出行“最后一公里”。

“现在从北山小区到川口镇,到县城有两路车,原来只有一趟5路车,现在8路车开通以后,趟数也比较多,对市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民和县川口镇史纳村村民郭成福说。

今年以来,民和县交通运输局整合项目资金6703万元,自筹资金2036万元,先后购置128台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11台7座和14台5座纯电动客车,通过增加客运班线运输方式解决29个行政村、城乡公交;143个行政村、城市公交;解决48个行政村群众的安全出行问题,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

海东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韩海峰说:“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主题教育制度化,坚持统筹兼顾,真正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持续加大区域骨干路网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深入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建制村‘通返不通’‘畅返不畅’等问题,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工作热情和动力,切实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作出贡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