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湾区 侨乡江门
江门是我国著名侨乡,在海外有乡亲逾400万人。在江门,台山飘色、狮艺等侨乡遗址随处可见。其中,开平的碉楼、海丝博物馆、台山洋楼、骑楼街、海口埠、南粤古驿道、侨博馆等独具特色的景点,已经成为江门的一张张名片。据了解,江门计划到2025年初步建成侨乡特色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创建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市。
12月25日~27日,围绕“侨都寻踪、湾区追梦”主题,海内外主流媒体齐聚江门,聚焦侨乡历史文化、创建文明城市及城市品质提升的成果和特色,通过行走五邑,全媒体展现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新江门,提升江门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图/黄文生
侨乡:
历史与传承辉映
作为侨乡,江门历史文化深厚,建于明代的欧阳氏宗祠为三进式院落建筑群,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物为瓦顶砖木结构。分别由北面的养浩祠、正中的太守欧阳公祠、南面的右粤欧阳公祠三幢建筑物组成,至今近400年历史。
1932年初,在欧阳氏宗祠内创办了西江乡村师范学校,该校以“培养乡村教育人才,实行互助生活,改造社会”为宗旨,提倡师生“同生活、同甘苦、同做事、共读书”。因西江乡师在篁庄开办,一代文坛巨匠巴金先生来到江门。
据介绍,巴金先生于1933年5月下旬,由西江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陈洪有陪同,由上海乘船经厦门、香港、广州,5月31日到达欧阳氏宗祠,巴金先生在篁庄居住3天后前往新会天马、茶坑、天禄三乡,此行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和《农民的集会》两篇散文,新会“小鸟天堂”由此名闻中外。巴金先生还乘坐新宁铁路火车前往台山公益探访朋友,此行创作了《机器的诗》和《朋友》,6月7日晚返回篁庄,9日离开篁庄前往广州。同年6月,巴金先生在广州写下了他在篁庄和西江乡师的见闻和感想散文——《庶务室的生活》。
城区:
风情与生态交织
江门市高新区的城央绿廊受到游客喜爱。夜晚的绿廊,绚丽多彩,游玩的市民众多,不少人正在拍照;在白水带体育公园,市民在篮球场畅快打球……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风景画跃然眼前。
据了解,江门市去年出台了《江门市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八大行动计划,约500个项目,用三年左右时间,建设“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生活圈,将江门建设成为有特色、高品质的大湾区城市。
2018年以来,高新区(江海区)围绕打造全市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示范区的目标,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规划建设、高效率推进,推动城市面貌一年新变化、两年上台阶、三年创特色。其中倾力打造的城央绿廊项目成为全市唯一成功入选全省“万里碧道”试点名单的项目。
此外,江门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推荐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名单的上川岛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大洲湾遗址,3项世界级乡村旅游品牌,以及50多个国家级乡村旅游品牌等。
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城乡发展
在江门爱心公园,精神文明建设始终贯穿其中。爱心公园占地约100亩,坐落在蓬江区元宝山西侧,是目前江门市首座以“爱心”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园,年参观游客约200万人次,列入2018年江门市重点建设项目。
园区设有公园入口广场、18组件艺术雕塑作品、道德模范长廊、爱心亭、名人语录石刻等景观,沿元宝山体育公园有健身步径呈“环形”布局。公园以景观艺术形式将具有侨乡人文特色的爱国爱乡、仁慈孝爱、和睦恩爱、守望相助、慈善奉献等理念进行具象化表现,让市民在游园和休憩中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江门爱心之城的独特魅力。
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乡村治理中有颇多体现。在高新区(江海区)英南村,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文明乡风也扑面而来。英南村探索实施了《党员责任岗制度》,带动群众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使每个党员有岗、有位、有为。通过奖惩制度激励村民自觉履行各项条款,真正实现自己的家园自己管。村民按照村规民约的规定去履行,并实行积分制,年终积分最高的村民会得到奖励,从而促进村规民约的实施。
活化乡村文化资源引关注
南村艺术部落前身是上南村华侨中学,项目占地约22亩,是江门所辖的台山市四九镇积极引进有实力的艺术公司,活化闲置学校,打造艺术小镇的一个示范点。与此同时,位于四九镇东南面的望岗村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积极引进文创公司,在保留原有面貌的基础上,将村内空置的老侨屋、旧洋楼改造成为文化共创空间,传承侨乡文化和乡村文化。
四九书院则位于四九镇福临村五邑第一高碉楼旁,由塘田学校旧校舍改建而成,除客房外,还配套有画廊、餐厅、图书室、茶室、大讲堂、大厅等。自开张以来,书院已举办了多场亲子活动、夏令营、文化沙龙和小型婚礼等。
此外,四九镇积极推动芦荟庄园在作为芦荟种植基地的基础上,朝“芦荟生态景观+美式风情+休闲度假”方向多元发展,实现农旅共赢。
恩平市成功创建“中国避寒宜居地”
今年11月15日,经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协同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专家团队开展多方面论证,恩平市以优质丰富的避寒宜居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获得了全国首个“中国避寒宜居地”称号。这一称号为恩平市赢得了一张极具影响力的生态名片,对恩平市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温泉康养生态旅游产业等方面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据恩平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恩平市将在深挖旅游产业、守护“避寒”资源和丰富“气象+”服务三大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中国避寒宜居地”的品牌效应,努力打造数字化、现代化、低成本岭南城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