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的春节迁徙[潇湘晨报]


 
人口迁徙热度数据由“位和人口流动数据发掘分析云平台”提供支持。 注:数据包括汽车、火车、飞机运输公共交通(不包括自驾)。 数据仅供参考。 统计时间 2019年春节前15天到正月十五(2019年1月20日—2月19日) 湖南各市州人口流出热度(包含省内间人口迁徙热度)

    撰文/本报记者唐兵兵

 

    早晨起床,查看微信,刷牙的间隙用手机听一首歌,点个外卖,散步……你的生活轨迹都会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大数据比你更了解自己,让人细思极恐却又无法逃离。小到个人的生活习惯,大到一个城市之间的交流,无不在大数据里显现。

 

    我们通过大数据勾勒出湖南各城市与全国其他城市之间的关系、往来,根据人口迁徙的密集程度来衡量两地的“感情”。后来才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十分靠谱的事情。比如,湖南人最多的目的地是广东,在感情上却缺乏亲近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感情,并不像线条数据那样直观简单,而更像人与人的感情,更加微妙和复杂,这是大数据无法分析的。

 

    在“位和人口流动数据发掘分析云平台”可视化地图上,湖南株洲与江西萍乡的联系是一根非常细微的线条,往来的人口流动数据也并不十分惊人,但是,彼此之间的亲近感却是其他城市难以取代的。

 

    大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前后一个月时间里,萍乡共有12万人流入株洲,11万人流入长沙,而且,31天不间断,可谓情感深厚。

 

    萍乡人来长沙比去南昌更方便

 

    “有的同事,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去株洲或者长沙,比当地人还熟悉好吃的、好玩的。”王晓佳(化名)是萍乡人,在她看来,萍乡与株洲的亲近感几乎是天然的,她从小就经常往来于株洲、长沙和萍乡之间。

 

    王晓佳是在南昌上的大学,2014年毕业,选择到株洲工作。

 

    “离家近”,在距离上,株洲离萍乡不过80多公里的路程,而南昌与萍乡相距260多公里,开车需要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她已经几年没有去过省会南昌,在她印象里,坐火车从萍乡去一趟南昌实在是一件格外辗转的事情,“高铁到了火车站,到市区,打的要100块钱,不过,现在地铁好像开通了”。在海昏侯墓被挖掘之前,她甚至想不到去南昌的理由,“买东西,可以到长沙去,高铁只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下了高铁坐地铁到五一广场,啥东西没有啊”。

 

    如果是去株洲,大部分萍乡人不会选择坐高铁。虽然高铁速度更快,却要从长沙绕到株洲,要五十多分钟的时间。“普通火车,14.5元,也只要一个小时多一点。”相比于长沙,王晓佳更喜欢“城市不大、交通方便”的株洲,她觉得长沙人太多,过于拥挤了。而更多的萍乡人喜欢去株洲的理由没有这般文艺,而是因为生意上的往来,因为株洲有湖南最大的服装市场,“萍乡商业街的服装店大部分都在株洲芦淞市场进货”。因此而致富的故事不少,激励着无数人来到株洲开启自己的服装事业。

 

    王晓佳大学学的是新闻,选择湖南,除了“离家近”,还因为湖南名声在外的媒体氛围。最初她在株洲一家报社工作,用脚步丈量着株洲。工作一年之后,她在株洲买了房,准备定居株洲。后因种种原因,王晓佳又回到萍乡,考上了公务员,结婚生子。因为房子的事情,她还是经常到株洲去,“有时候办事,一天可以两个来回”。株洲的房子,王晓佳并不准备卖掉,租了出去,“留着呗,说不定哪天又回株洲了呢?”与其说是笃定,不如说是她内心里留恋和对株洲的城市认同。

 

    地理上的靠近,其实并不足以解释株洲与萍乡之间的情感,醴陵与萍乡交界,语言相近,萍乡却往往忽略醴陵,直达株洲市内或者长沙。“醴陵,没什么好玩的。”城市与城市、人与城市之间的感情,并不是完全由距离决定。

 

    株洲萍乡往返,乘火车略高于汽车

 

    萍乡与株洲之间的80公里春运,有两种交通工具可以选择,火车和汽车。对于王晓佳来说,汽车和火车同样便捷,“在株洲,到哪里都基本上是一趟公交车。不必纠结。”“位和人口流动数据发掘分析云平台”中的数据显示,在萍乡与株洲的往来中,两种交通工具的选择基本持平,火车略高于汽车,“毕竟相比而言,火车便宜得多”。

 

    王晓佳做记者时,每年都会去株洲火车站蹲守关于春运的故事,自己却没有真正体验过那场浩大的迁徙。八十公里,一个小时,对于这场最大迁徙来说,实在太微不足道了。而且,作为外省人,王晓佳在单位能享受作为外省人的格外优待——每年春节提前一天放假,虽然她距离家只有80公里的路程。所以,对她来说,春运并不是非常紧张的时刻,不用让人助力抢票,也无需在深夜里排队在火车站里等候。

 

    在株洲两年,王晓佳赶上两次春运。

 

    她对于春运的印象却是两种完全不同场景。一幅场景是拥挤不堪的火车,另外一幅场景是空荡的火车车厢。拥堵是株洲往萍乡,还是年后萍乡往株洲,她怎么也想不起来。回到家乡的王晓佳,不需要为春节回乡而奔波,下班后,步行十几分钟到家,和家人一起吃饭,这是她向往的生活。“萍乡城市很小,比株洲还小。”在同样不大的萍乡,她能看到株洲的影子。

 

    王晓佳还时常回株洲去。她的每次往返,都被记入大数据里,成为微不足道的“1”,跟更多的人汇聚成一条连接萍乡与株洲的线条,诉说着两个城市的故事。

    

    撰文/本报记者唐兵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