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 改写人生[海东时报]

 
 
 

□时报记者 吴雨 搜集整理

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发展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约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比1998年提高了13.2个百分点。

中国教育史上 一件大事

1999年的高校扩招,堪称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1999年6月,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基于此,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此次扩招前,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规模的高校扩招还曾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在1958年,大跃进式的扩招持续了三年,到1960年,中国高校招生人数已达32.3万人,比扩招前的1957年增长了3倍多。高校数量发展到1200多所,增幅达462.9%。第二次高校扩招发生在1978 年,当时全国刚从十年动乱中恢复过来,各行各业人才奇缺。在对各类人才的热切期盼中,1977年高考恢复,1978年全国高考正式举行,当年高考生多达580万,远超高校的招生计划。扩招成为全国上下一致的呼声。第二次高校扩招只持续了一年。

从1999年开始的这次高校扩招一直持续至今,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扩招规模最大的一次高校大扩招。

1999年教育部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力求到2010年实现大学毛入学率15%,“十五”计划将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前到2005年。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

继1999年高校扩招后,2000年高校继续扩招,并且规定扩招比例要向西部地区倾斜。此后,高校扩招每年都以40万人以上的速度递增。大学新生从扩招前1998年的108万人,激升至2007年的567万人。

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发展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约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比1998年提高了13.2个百分点。

数百万人享高等教育机会

高校扩招的原因之一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1998年我国的大学生在校人数只有780万,占同龄人比例为9.8%,不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最低标准15%的水平。高校扩招原因之二是广大群众普遍渴望子女都能受到高等教育,政府有责任尽量满足他们这种愿望。高校扩招原因之三是扩招也可以推迟学生就业,增加教育消费,是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高校扩招原因之四是由于过去招生比例低,录取人数少,考大学难,迫使基础教育集中力量应付高难度的考试,因此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高校扩招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得数百万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进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教育机会的均等,有力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及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高。扩招给无数考生和家长带来了希望,也给高校带来了迅速发展的机会。在扩招的同时,中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大大增强了办学实力。

青海省高校扩大招生规模

记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查询了解到,2001年,青海省教育工作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四次会议精神,坚持以“两基”为重点,扩大高校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规模,调整高校布局结构、教育体制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招生考试录取方式改革……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继1999年和2000年高校扩招之后,2001年省外92所从未在青招生的高校开始面向青海招生。年内省内外普通高校在青招生总数达到1.84万人,其中省内高校招生数比上年增长15.58%;省外高校在青招生数比上年增长97%,录取率达到80.45%,达到青海高校招生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经过三年扩招,省属高校在校生数由1998年的8700人增到1.8万人。扩招缓解了升学压力,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加快了青海高级人才的培养步伐。据统计,2001年末,全省普通高中比2000年减少19所,在校生比2000年增加6641人;普通高校在校生比2000年增加4507人;成人高校在校生比2000年增加5218人。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2001年年初,省属高校完成了又一次布局结构调整。省财经职业学院并入青海大学,成立青海大学财经学院;省农林科学院和畜牧兽医科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青海民族学院,成立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青海师范大学,成立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各有关部门和合并院校从大局出发,积极配合和支持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春季开学,合并后的院校顺利实现了资源的整体移交和学校的平稳过渡,以新的管理体制正式运行。青海政法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青海警官职业学院,学校由省委政法委主管调整为由省公安厅主管。至此,青海高校由10所减至7所,即: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警官职业学院、青海广播电视大学、青海联合职工大学,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框架和体系,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办学规模、办学能力和整体效益明显提高,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从“八五”末的校均1100人提高到近3600人,为青海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1年,青海各高校组织实施了课程改革工程,制定教学改革方案,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安排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努力体现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内涵。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式教学试点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实行学分制和浮动学制,允许一定比例的专科生免试进入本科学习,允许一定比例的本科生进行本科与硕士学位连读,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空间。

继高校扩招之后,2001年,青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五个方面取得了突破。

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各校撤销了原总务处及下属的各种行政科室,成立后勤管理处,基本实现了后勤服务系统与学校的规范分离;对后勤用人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定编、定岗、定任务的基础上,实行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工勤人员合同制,从后勤公司经理到临时工,全部实行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对后勤实体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改革,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对后勤经费供应方式进行了改革,减少行政拨款,逐步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4500万元,建设学生公寓5万多平方米,使学生住宿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