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名农民走进考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 本报记者 李松娟摄
本报讯(记者李松娟) 去年12月27日,双塔区他拉皋镇褚杖子村村部,59名村民在历经为期近一个月的技能培训后,迎来了技能鉴定考试时刻。
这场技能鉴定考试,决定着村民们能否取得初级中式面点师证或初级焊工证,也是他们改善今后生活的希望所在。而对于全市精准扶贫技能鉴定工作来说,这场考试的结束,标志着2019年我市该项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59岁村民路振富刚刚走出考场,看上去很是兴奋。他告诉记者:“没有技能就不能就业,生活就得不到保障。我早想学焊工,就是没机会。赶上好时代,这次政府让我们足不出户学技术,我要好好珍惜。”可以看出,掌握了电焊技术,他对今后生活的改善充满信心。48岁的建档立卡户邹继连表示,自己学会了中式面点,想外出打工赚钱,为五口之家增加收入。
据了解,目前,我市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的受益群众已有万余人。他们中大部分人通过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据我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助力我市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2017年开始,我市人社部门发挥行业作用,开展精准扶贫免费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三年来,已经完成精准扶贫技能鉴定403批次、15115人次。涵盖全市243个扶贫销号村,累计发放职业资格证书8893本,免费为考生发放教材5000余本。仅2019年就完成精准扶贫鉴定183批次,平均每1.5个工作日就要完成一批鉴定。
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人宋志学表示:通过技能培训,达到扶贫、扶技、扶智的作用,从而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使贫困人口能够获得发展生产或务工经商的一技之长,实现可持续稳固就业脱贫,改变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乡村振兴。三年来,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工作人员的足迹遍布全市偏远的贫困销号村,不论在凌源市大河北镇庙北村,建平县老官地镇黄杖子村,还是在朝阳县黑牛营子乡温杖子村,双塔区他拉皋镇铁匠营子村,每一个鉴定地点,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为保证惠民政策落实到位,真正达到技能扶贫的精准效果,积极克服困难,深入全市扎实推进鉴定工作。从电焊工、中式面点到母婴护理、缝纫等,三年下来,鉴定工作已经涵盖7个工种。记者了解到,为充分做好这项工作,工作人员常常披星戴月出发,深入到精准扶贫的销号村进行资格复核,确保接受培训的人员符合政策条件;对培训的技能课程进行技术支持,免费赠送鉴定教材,确保授课符合鉴定要求和规范;对技能鉴定的前期工作进行把关,以提高技能鉴定的合格率,为参加鉴定人员的职业之路助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